雷電災害被聯合國列為“最嚴重的十種自然災害之一”。我國每年發生雷電災害多發,農村地區傷亡情況尤為嚴重。然而,防雷減災工作長期面臨公眾認知不足、行動滯后的困境。這究竟是為什么?
一、認知誤區:僥幸心理與知識盲區并存
1.“小概率事件”的錯覺
很多人覺得雷擊是“極小概率事件”,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。但調查數據表明,農村地區的雷擊傷亡案件占比超過70%。一些村民在雷雨天依然外出勞作,甚至到樹下避雨,他們覺得“被雷劈中比中彩票還難”。
2.迷信觀念與現代誤解交織
在農村地區,“雷神震怒”的迷信思想仍有殘留,人們認為雷電“無法預防”。而城市居民則過度依賴避雷針,錯誤地認為“一根針就能保證萬事大吉”,卻不了解現代防雷需要綜合應對直擊雷、感應雷和雷電波侵入等多種情況。
3.防災知識存在系統性缺失
公眾對雷電特性普遍缺乏了解,存在不少錯誤行為和避險誤區。比如,雷雨時使用金屬傘、繼續釣魚、爬山等;避險時躲到大樹下、屋檐下或露天水域等。一項農村調查顯示,只有38%的受訪者掌握正確的防雷措施,而且學歷越高的人,掌握的防雷知識越好,其中大專及以上人群的正確率達到75%。
二、社會管理短板:宣傳與設施雙重缺失
1.防雷宣傳流于形式
宣傳手段單一,主要依靠橫幅、傳單等傳統方式,缺乏新媒體方面的創新;宣傳針對性不強,農村地區的宣傳覆蓋率低,城市里像高層建筑、電子設備等重點區域的科普也不夠;公眾參與度低,只有45%的市民每年參加1次防災演練,還有26%的人從未參與過任何相關活動。
2.基礎設施薄弱
農村的防雷設施幾乎“裸奔”,自建房普遍沒有防雷設計,電線裸露架設,電器也沒有防雷裝置;城市里同樣存在隱患,部分樓頂的廣告牌、金屬旗桿沒有接入防雷系統,避雷帶纏繞大量電力、通信線路,部分避雷設施因為長期沒有檢修而失效;而且部分單位存在“重安裝輕維護”的問題,導致避雷針反而成了“引雷入室的禍根”。
三、農村困境:經濟與教育雙重制約
農村成為雷災的“重災區”,根源主要有:
1.經濟限制:安裝防雷裝置成本較高,村民會優先滿足基本生活需求,往往忽略防雷設施的安裝。
2.教育缺失:村民文化水平有限,在農村調查中,45%的人是小學及以下學歷,難以理解雷電防護技術。
3.規劃混亂:電線私拉亂接,配電系統不科學,田間的電子設備也沒有防護措施。
四、忽視防雷的代價:生命與經濟雙重損失
輕視防雷工作會帶來直接的不良后果,包括人員傷亡,雷擊可能導致瞬間心跳停止,野外作業者面臨的風險最高;財產損失,如電器損毀、建筑火災等,像2024年江西雷災直接損失就達1907萬元;還有社會成本的增加,災后救援、醫療救治、設施重建等都會消耗大量公共資源。
五、如何打破困局?多方協同是關鍵
1.個人層面:做好知識普及與行為矯正
要學習避險知識,比如雷雨時遠離高處、金屬物,在室內要關閉門窗并拔掉電器插頭;農村自建房可以采取一些簡易防護措施,如利用金屬屋頂作接閃器。
2.政府與社會:完善制度與傾斜資源
在宣傳方面要創新,用短視頻、直播等形式演示雷擊案例,在農村推廣方言廣播、開展演練活動;強化執法力度,嚴查防雷工程偷工減料的情況,強制定期檢測公共場所的避雷裝置;讓資源向農村下沉,設立農村防雷專項資金,開發低價簡易的防雷設備;升級預警系統,利用手機短信、智能喇叭實時推送雷電定位信息。
3.社區與教育體系:筑牢基層防線
雷暴頻發多發的社區可以成立防雷小組,整合村干部、電工、志愿者等力量,定期排查防雷隱患;學校要將防雷知識納入安全教育必修課,通過VR等技術模擬雷擊場景,增強學生的防雷意識和應對能力。
結語:防雷減災需“人人覺醒”
雷電雖然無情,但災害是可以預防的。只有破除僥幸心理、彌補知識盲區、完善基礎設施,才能將“微不足道”的防雷意識轉化為守護生命的堅實屏障。正如應急管理專家所言:“人人講安全、個個會應急”,只有全社會協同發力,才能讓防雷減災真正成為與防火、防汛同等重要的生存技能。
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振發路10號
電話:15103000158
郵箱:48311567@qq.com

